首頁 - 法務指南 - 餐飲行業 - 淺析餐飲業眾籌的法律風險及風險規避
發表于:2016-03-14閱讀量:(4635)
“世界是展現想象力的畫布。”正是這句話,激勵著無數懷揣夢想的創業者涌入眾籌懷抱。1元買輛車,10元拍電影,100元就可以當“老板”做股東……也許有人質疑,這是癡人在說夢話嗎?不,在互聯網眾籌模式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難怪有人說,“除歲月外,一切皆可眾籌”。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一個重要分支,眾籌雖然不及P2P、互聯網金融理財這么火,但是中國式眾籌也逐漸演變成為資金需求方尋找資金的一種渠道。從美國Kickstarter的創辦初衷來看,眾籌模式源起于為藝術家搭建籌措資金實現夢想的平臺。隨后眾籌模式得以快速發展,在美國眾籌已經取得合法地位。與美國不同,眾籌在我國雖也方興未艾,但在法律上仍處于灰色地帶。
在餐飲行業雖不乏通過眾籌方式設立的餐廳,但整體看來,中途夭折者,十有八九。其中緣由各有不同,然,有一點是一致的——法律風險規避。筆者擬從眾籌餐廳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風險分析入手,談談眾籌模式下,餐飲行業規避法律風險。
餐飲企業創立險阻:
一、法律風險
1、刑事法律風險
餐飲行業的眾籌實質上是股權眾籌的分支之一,其天然的與擅自發行證券罪如影隨行,該類犯罪“天生與股權類眾籌有緣”,在當下也是股權類眾籌最容易觸碰和最忌憚的刑事犯罪。根據《刑法》規定,公開發行股份必須依法經證券主管部門審批,否則可能涉嫌非法證券類犯罪。如果股權眾籌平臺或者發起人發起股權眾籌,以公開的方式向不特定的人招募,或者向超過200位特定人公開募集股份,則構成擅自發行股份罪。
2、民事法律風險
眾籌除了可能會面臨前面所說的刑事法律風險之外,由于眾籌天然存在的大眾參與集資模式必然涉及人數眾多,這必將導致大家利益安排不一致,關切點也不盡相同。所以,必然會伴隨如下民事法律風險發生:
第一、合同違約糾紛。眾籌最可能存在的合同違約,主要表現在提供的服務不符合約定,不能如期提交約定回報結果等。
第二、股權爭議。餐飲業眾籌還可能引發股權糾紛及公司治理有關的糾紛。此外,對于采取股權代持方式的餐飲企業股權眾籌,還可能存在股權代持糾紛等。
第三、退出糾紛。餐飲行業的眾籌還涉及一個退出問題,如果沒有事先設計好退出機制或者對退出方式設計不當,極容易引發大量的糾紛。
二、法律風險規避及發展重心
1、刑事法律風險規避
在目前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持積極開放的態度下,證監會已經開始調研股權類眾籌存在相關問題。股權類眾籌可以創新,但不要觸碰法律紅線。餐飲業實行眾籌過程中,以下六條法律紅線不能碰:
第一條法律紅線:不向非特定對象發行股份;
第二條法律紅線:不向超過200個特定對象發行股份;
第三條法律紅線:不得采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發行股份;
第四條法律紅線:對融資方身份及項目的真實性嚴格履行核查義務,不得發布風險較大的項目和虛假項目。
第五條法律紅線:對投資方資格進行審核,告知投資風險。
第六條法律紅線:不得為平臺本身公開募股。
2、民事法律風險規避
餐飲企業在保障自身不觸及法律底線的情況下,投資人應謹慎參與眾籌項目,做到審核相關文件、完善相關文書,“審核項目發起人的文件,他有什么法律同意他進行這項經營活動;完善相關文書,他必須跟你必須簽訂合同,投資人最好咨詢律師、會計師,保護自己的利益。”同時,項目發起人如果想讓項目穩健運行,首先要在經營前到工商、稅務部門登記備案,其次制定明晰的章程規定、商業計劃,還要有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餐飲企業這些那些創業者們需要的問題:
本文版權歸易法通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否則我公司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①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個人微信
② 關注后,發送關鍵字“干貨”2個字
③ 我給你發《勞動合同風險版》.doc
④ 每天找我要以上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