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6-05-10閱讀量:(2303)
天津市高級人民法院
(2011)津高民四終字第149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天津某某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賈某某,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王炳林,天津巡綱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王永亮,天津巡綱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天津某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張某某,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王金立,北京大成(天津)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高聚德,北京大成(天津)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第三人):環威投資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張某某,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昭日某某,該公司員工。
上訴人天津某某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甲投資公司)為與被上訴人天津某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房產公司)、環威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乙投資公司)公司解散糾紛一案,不服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原審法院)(2009)二中民三初字第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1年7月19日受理后,依法組成由審判員翟紅擔任審判長,代理審判員張松、代理審判員王海亮參加的合議庭,于2011年9月9日、9月1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某甲投資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王炳林,被上訴人某房產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王金立,被上訴人某乙投資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昭日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審理查明:
某甲投資公司原名天津塘某房地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后于1994年1月名稱變更為天津濱海新技術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又于2002年1月變更為現在名稱。
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于1993年2月19日簽訂了《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合同》,并制定《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章程》。雙方約定合資成立某房產公司,該公司注冊資本為2000萬人民幣,某甲投資公司投資980萬元人民幣,占全部股份的49%,某乙投資公司投資1020萬元人民幣,占全部股份的51%。某房產公司后增資至4300萬元人民幣,雙方股東投資比例沒有變化。某房產公司的經營范圍為:國內外房地產開發、銷售商品房、房屋管理、租賃、裝修及相關的技術咨詢服務、物業管理及配套的小商品零售。某房產公司董事會由七名董事組成,某甲投資公司委派三名,某乙投資公司委派四名,董事長由某乙投資公司委派。董事會是合營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合營公司的一切重大事宜。對于修改合營公司章程、公司的終止、解散和清算、注冊資本的增加、轉讓、與其他經濟組織合并聯合、決定在境內外設立分支機構等重大問題應由全體董事一致通過;其他事項,可采取簡單多數通過決定。董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由董事長召集主持會議。經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提議,董事長可召開董事會臨時會議。
原審法院另查明,某甲投資公司于2006年8月9日致函某房產公司,要求公司董事會討論公司解散事宜。同日,某甲投資公司委派的董事賈某某等三名董事致函某房產公司董事長張某某,提議召開臨時董事會,討論公司經營困難和公司解散事宜。
某房產公司2002年至2006年的審計報告顯示,該公司的資產總額從2001年的5614萬元人民幣減少到2005年的3950萬元人民幣,累計減少1660萬元人民幣,至2006年審計時累計虧損360萬元。
某甲投資公司于2009年3月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稱某房產公司自2001年即停止經營,公司董事長期發生沖突并且無法解決,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已無法繼續合作,為了避免雙方的損失繼續擴大,請求依法判令解散某房產公司,訴訟費用由某房產公司承擔。
某甲投資公司于原審庭審中提交了以下證據:津體改委字(1994)7號文件、工商局證明、《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合同》、《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章程》、《關于請求配合資產評估的函》、(2003)二中民三破裁字第16-1號民事裁定書、(2005)津高民二監字第1號民事裁定書、(2005)民二監字第99號駁回申訴通知書、(2001)二中民二初字第38號民事判決書、(2001)高民終字第224號民事判決書、某乙投資公司反映函、董事會會議記錄、審計報告、情況報告、解散公司的意見函及回函、臨時董事會提議函等。
某房產公司于原審庭審中提交了以下證據:2003年、2005年、2006年、2008年某房產公司董事會會議紀要、《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合同》、《中外合資開發經營房地產業章程》等。
原審法院審理認為:
某甲投資公司提起本案訴訟后,某乙投資公司就管轄問題未提出異議并應訴答辯,故該院對本案具有管轄權。三方當事人經協商一致,在訴訟中共同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作為處理本案爭議的法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使用法》第三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糾紛案件法律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的規定,故本案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規定,單獨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提起解散公司訴訟應具備下列事由之一:(一)公司持續兩年以上無法召開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二)股東表決時無法達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比例,持續兩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三)公司董事長期沖突,且無法通過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解決,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四)經營管理發生其他嚴重困難,公司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情形。
本案判斷某房產公司是否符合公司解散法定條件,須從法律關于公司解散糾紛立法目的來分析。公司解散糾紛系股東在公司經營出現僵局時提起解散公司申請而引發,其設定目的在于弱勢股東窮盡公司內部的救濟手段后,運用司法手段調整失衡的利益關系。由此可見,法律的立法本意是希望公司盡可能通過公司自治的方式解決股東之間的僵局狀態,“公司經營管理出現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是股東請求解散公司的必要前置性條件,只有在公司經營管理出現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且窮盡一切可能的救濟手段仍不能化解公司僵局時,才賦予股東通過司法程序強制解散公司的權利。本案中,某甲投資公司雖然提出某房產公司2001年至2005年的審計報告,證明其經營狀況,但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講,并不能單純從資產總額和利潤的減少來判斷其已經出現嚴重的經營困難,且某甲投資公司并未舉證證明某房產公司繼續存續將給各方股東帶來哪些重大損失。同時,股東之間存在的分歧和沖突還應首先通過由公司或者股東收購股份,或向股東以外的其他人轉讓股權退出公司等方式予以解決,公司解散應當是解決糾紛的最后途徑。本案中,某甲投資公司也未能舉證證明其積極采取了其他合法途徑解決雙方存在的分歧。某甲投資公司要求解散某房產公司的主張依據不足,不予支持。原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二)》第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之規定,判決駁回某甲投資公司關于解散某房產公司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80元人民幣,由某甲投資公司負擔。
某甲投資公司不服原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稱:(一)某房產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某房產公司自2001年起沒有開發任何項目,該公司無經營地點和經營人員,雙方股東十年間數次對簿公堂,十年未開董事會。(二)某房產公司繼續存在會給某甲投資公司造成重大損失。某房產公司停業十年,公司千萬資產閑置不能運轉;某房產公司印章及銀行存款一直由某乙投資公司控制,某甲投資公司已失去對某房產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利;2001年至2006年,某房產公司虧損360萬元,其繼續存續會將損失擴大。(三)某房產公司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僵局。某甲投資公司提議召開董事會均被某乙投資公司拒絕,因雙方拒絕溝通,董事會無法作出有效決議解決問題。綜上,原審法院認定事實錯誤,某甲投資公司請求撤銷原審判決,改判解散某房產公司,兩審訴訟費由某房產公司及某乙投資公司承擔。
某房產公司答辯稱:某房產公司一直處于正常運轉狀態,繼續經營不會使某甲投資公司造成任何損失。某房產公司和某乙投資公司訂有開發協議書,該協議書約定,某房產公司開發50萬平方米的土地,而且還在積極尋找其他項目。某房產公司沒有召開正常的董事會是因為某甲投資公司委派的董事不參加董事會,只要某甲投資公司態度積極,董事會就能正常召開。雖然某房產公司雙方股東有多個訴訟,但并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某房產公司審計報告不能說明繼續經營會有更大的經濟損失,經濟主體在社會中盈利和虧損都是正?,F象,階段性的虧損都是正常的狀態。根據法律規定,只有當股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該困難才能提起訴訟。即使某房產公司出現了經營管理的困難,某甲投資公司應該積極尋求其他途徑,如向公司以外的其他股東轉讓股權或者由公司收購股權,而某甲投資公司沒有嘗試實施其他方法解決問題,其也沒有提交任何證據證明其采取了有效方式解決。綜上,某房產公司認為某甲投資公司的上訴主張不能成立,請求駁回某甲投資公司的上訴請求。
某乙投資公司答辯稱其同意某房產公司的答辯意見。
某房產公司于二審庭審中提交了十七份新證據:
證據一、《關于聯合開發新港四號路金融貿易服務中心的合作協議書》,證明1993年6月8日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協議約定以某房產公司為平臺聯合開發50萬平方米土地,某房產公司有該開發項目,且項目沒有實施完畢。某甲投資公司質證認為,該證據不屬于新證據,對其真實性沒有異議,但是和本案沒有關聯性。這份協議不是完整的開發協議,無條款說明由哪方提供土地使用權,該協議未經批準是無效的,不能證明某房產公司有項目開發。
證據二、《董事會會議紀要》,證明某房產公司在2006年7月30日召開董事會討論上述土地開發事宜,某房產公司還在持續經營。某甲投資公司質證認為,該證據不屬于新證據,對其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對合法性有異議,因為根據某房產公司章程的規定,某房產公司董事會的召開應該提前三十天通知董事,并且要超過五名董事參加,而此次董事會只是由某房產公司一方的人員參加,50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項目和某房產公司沒有關系,該證據與本案無關。
證據三、《關于更換董事的函》,證據四、某房產公司董事會簽到單,證據五、2005年某房產公司董事會出席記錄,證據六,濱海集團出具的收條,證據七、某房產公司召開2006年董事會的通知,證據八及證據九、收條,證據十、收條,以上證明某房產公司一直在積極召開董事會,并按規定通知某甲投資公司,某甲投資公司沒有參加是因其自身不配合造成的。某甲投資公司對上述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無關聯性,且不屬于新證據。
證據十一、某乙投資公司的《民事起訴狀》,證據十二、某甲投資公司的《民事起訴狀》,以上證明雙方在履行《關于聯合開發新港四號路金融貿易服務中心的合作協議書》中發生糾紛,該案還在審理中。某甲投資公司對證據真實性不持異議,認為該證據不屬于新證據。
證據十三、案件受理通知書,證明本院受理了某乙投資公司關于合作協議書的履行及爭議問題提起的訴訟。某甲投資公司對該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認為與本案沒有關聯性。
證據十四、《驗資報告書》,證明某甲投資公司和某乙投資公司已經按照協議約定對某房產公司進行了增資,某甲投資公司將其對50萬平方米土地投入墊地款的權益轉移給某房產公司。某甲投資公司對該證無異議。
證據十五、外幣存款支取憑條,證明某房產公司向50萬平方米土地投入巨額墊地費用。某甲投資公司對證據真實性不持異議,對證明目的不予認可。
證據十六、收據,證明某甲投資公司已經收到某房產公司投入的墊地款。某甲投資公司質證認為沒有這筆賬目。
證據十七、《關于四號路工程墊土費用資金注入的幣種、幣值的補充協議》,證明某房產公司投入的104萬美元墊地款折合人民幣是1040萬元。某甲投資公司對該證真實性不持異議。
本院對上述證據的真實性予以確認,對其相應證明力予以認可。
本院除對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外,另查明:
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于1993年6月8日簽訂了《關于聯合開發新港四號路金融貿易服務中心的合作協議書》,約定雙方以對某房產公司增資的方式對位于臨港立交橋以西、四號路以北的50萬平方米土地進行房產開發,某甲投資公司增資1000萬元人民幣,某乙投資公司增資1040萬元人民幣。后雙方對某房產公司增資完畢。某房產公司于2006年召開董事會,某甲投資公司未派董事參加。2009年某乙投資公司與某甲投資公司因50萬平方米土地開發項目發生糾紛,分別向本院及原審法院提起訴訟,上述案件尚審結。
本院認為:
某乙投資公司為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注冊成立的法人,本案為涉外民事案件,應參照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的相關規定來確定準據法。本案為公司解散糾紛,各方當事人在庭審中均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法律,故本案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法律。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某房產公司是否應當解散。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作為某房產公司的股東未在合資合同中約定某房產公司解散的條件,某房產公司的章程亦未對該問題作出規定,故某房產公司應否解散應依相關法律規定來確定。某房產公司為中外合資企業,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對該類公司在何種情況下可以解散的問題沒有明確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八條規定“外商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適用本法;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的規定,本案應適用公司法中有關公司解散的規定。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公司解散的前提是: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在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且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首先,本案某甲投資公司與某乙投資公司于1993年約定聯合開發新港四號路50萬平方米土地,并對某房產公司作了增資,只因雙方在履行過程中產生糾紛,并向法院起訴請求解決,導致該項目未能順利進行,因此某房產公司仍有開發項目尚未完成,某甲投資公司以某房產公司十年來無開發項目為由申請該公司解散沒有事實依據。其次,雖然某甲投資公司主張某房產公司自2001年至2006年虧損360萬元,但某房產公司作為注冊資本4000余萬元的企業,上述虧損并不會導致某房產公司的經營發生嚴重困難。某甲投資公司也未提供證據證明某房產公司的繼續存續會給其造成嚴重損失。綜上,某甲投資公司未能提供充足證據證明某房產公司已達到公司法規定的解散條件,本院對其請求不予支持。
綜上,原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80元人民幣,由天津某某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翟 紅
代理審判員 張 松
代理審判員 王海亮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書 記 員 余 希
① 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個人微信
② 關注后,發送關鍵字“干貨”2個字
③ 我給你發《勞動合同風險版》.doc
④ 每天找我要以上物料